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19日表示,中国正在积极编制“十一五”期间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法规体系建设、文物资源调查、大遗址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加强人才培训等将成为未来5年工作的重点。
正在西安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的单霁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未来5年中国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建设。单项法规是《文物保护法》的外延或执行细则,是对具体的文化遗产最直接的法律支持,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强这一方面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如《长城保护条例》、《博物馆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
单霁翔说,“十一五”期间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搞好“清理家底”的各项工作。中国现有注册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40余万处,现有2000多座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馆藏1200多万件文物。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记录档案和全国博物馆藏品的总目录,同时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状况调查和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状况调查。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要积极开展全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档案建立工作,实现全国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
他说,“十一五”期间还要继续加强大遗址的保护力度。中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市区及郊区保留了大量古代城市遗存,如西安城近郊区就有周、秦、汉、唐等重要历史时代的遗址,千百年来,这些大遗址历经沧桑,遗址上逐渐落户了一些居民点和企事业单位,人们在这些遗址上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对遗址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破坏。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古代城址、古墓葬群等大型古代遗址的保护。中央财政给予了专项资金安排。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先后对高句丽遗址、殷墟遗址、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实施了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遗址环境的整治、遗址现场的展示、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最终形成了一座座高品位的文物遗址公园。
“这一系列的实践,使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对城市及郊区古代遗址保护的理念和保护的方法。从大明宫遗址保护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应该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文化遗产地可以也应该成为城市中最美好的地方、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学习知识的场所,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地方。”单霁翔说。
他说,“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注重对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将文化遗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收藏进博物馆,并不是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子子孙孙永葆用’,这一保护过程要传之久远。重视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就要挖掘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发挥更大作用。”
单霁翔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也将是未来5年的重要工作。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人才比资金更重要。“十一五”期间还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动员,增强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置于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之下。今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征集和公布文化遗产保护标志、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争取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等项活动,努力创造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
|